7月9日,榆林日報(2版)對陜西燃氣集團有限公司扶貧工作進行了報道?,F(xiàn)將有關(guān)內(nèi)容摘錄如下:
榆林日報訊(記者 滿孝永)“唱響第一書記好聲音,當好脫貧攻堅排頭兵。”
2015年7月,經(jīng)陜西燃氣集團有限公司選派,34歲的宜張平前往清澗縣下廿里鋪鎮(zhèn)惠家村擔任“第一書記”。臨行前,他在扶貧日記首頁記下了上面的話語。
一年來,宜張平吃百家飯、聽百家言、辦百家事,時刻不忘“第一書記”的職責與使命,以堅定的決心和不懈的努力,肩負起惠家村30戶貧困戶的小康重任。
一家一頭牛 脫貧致富有盼頭
背起鋪蓋卷,入住村民家。雖然村子窮,生活苦,交通不便,但從進入惠家村那天起,宜張平就把自己當作村里的一員。“我出生在延安市子長縣,也算是地地道道的陜北人。在外工作多年,剛來到惠家村時,還真有種回家的感覺。”宜張平說。
從擔任“第一書記”那時起,惠家村的發(fā)展,尤其是30戶貧困戶的脫貧致富問題,一直牽動著宜張平的心。此后的23天時間里,宜張平深入惠家村的田間地頭、農(nóng)院人家,詳細了解民情民意。
“村小基礎(chǔ)差,貧困比例大。留守老人多,致富沒想法。”該村黨支部書記惠振和說,該村雖距離清澗縣城區(qū)只有8公里,但因山大溝深、交通不便,產(chǎn)業(yè)落后,人均純收入僅2300元左右,全村47戶村民中,貧困戶多達30戶,比重超過了60%。
為徹底改變惠家村的貧困落后面貌,宜張平在對所有貧困戶進行入戶走訪的基礎(chǔ)上,積極爭取項目支持,制定并實施了《惠家村精準扶貧項目實施方案》。宜張平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僅肉牛養(yǎng)殖及配套飼料種植項目投入24萬元,幫助每個貧困家庭養(yǎng)殖一頭肉牛,全村還種植玉米、苜蓿等配套飼料30畝。目前,全村30頭肉牛中已有17頭成功產(chǎn)犢。公犢育成之后,可為每個貧困戶增加近萬元的收入,母犢則可用于擴大養(yǎng)殖種群,貧困戶脫貧有了盼頭。
為解決廣大貧困戶養(yǎng)殖肉牛的后顧之憂,宜張平還邀請畜牧、農(nóng)業(yè)部門科技人員,從肉牛養(yǎng)殖和飼草種植入手,對貧困戶進行肉牛養(yǎng)殖技術(shù)培訓。
真抓加實干 精準扶貧見成效
貧困戶惠侯強長期患病,上有七旬老母,下有3個正在讀書的孩子。當了解到他們一家正為二女兒惠芳芳的大學學費發(fā)愁時,剛剛上任“第一書記”的宜張平便積極為孩子爭取項目資助。
“我也是從貧苦家庭走出來的孩子,對家長因?qū)W費東拼西借的情況有著切身的體會。貧困戶在生活上就有較大困難,爭取貧困大學生資助項目,就是解決孩子們上學的后顧之憂。”宜張平說。最終在宜張平的努力下,惠家村3名貧困家庭大學生都得到了學費資助。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樣子,老百姓相信的就是實干”。小到米、面、油冬季送溫暖活動,大到1500平方米文化廣場的建設(shè);從肉牛養(yǎng)殖圈舍改造,到粉條加工技術(shù)培訓和設(shè)備配套,近1年的時間里,惠家村的貧困戶由30戶減少到了3戶,成功脫貧27戶,脫貧比例達90%。
此外,為深入推進惠家村基礎(chǔ)設(shè)施建設(shè),宜張平還多次爭取項目支持,幫助惠家村引進并實施了引水工程、壩梁修復工程、危房改造項目、堆糞坑建設(shè)項目、植樹造林項目5個工程項目,改變了惠家村“臟亂差”的面貌。
“精準扶貧,要‘輸血’更要‘造血’;脫貧致富,要‘富口袋’更要‘富腦袋’。”宜張平說,伴隨著一系列精準扶貧方案、項目的實施,惠家村貧困戶的思想變了、思路活了,致富有了門路。作為“第一書記”,還必須以更強的責任擔當,扎根基層,認真履職,當好脫貧攻堅排頭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