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盧溝橋邊燃起戰(zhàn)火,中華民族的全面抗戰(zhàn)正式打響。“萬山叢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紗帳里游擊健兒逞英豪”。在民族危亡關頭,無數(shù)中華兒女義無反顧走上戰(zhàn)場,以血肉之軀鑄就鋼鐵長城。80年后,無情歲月帶走了一代人的壯麗韶華,然而,在他們零散的言語、稀疏的記憶里,民族精神璀璨如昨,英雄豪氣貫千古。
“打日本,誰也不怕死!”
中國的全面抗戰(zhàn)一展開,長城內(nèi)外、大江南北,“四萬萬同胞齊奮起”!帶著對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和保家衛(wèi)國的熱情,中華兒女不屈不撓、浴血奮戰(zhàn)。
100歲的老八路鄧云就在當年加入了晉察冀四分區(qū)五團三連。為了紀念在戰(zhàn)斗中犧牲的戰(zhàn)友鄧世軍,他將自己的名字曹立忠改為鄧云,就連孩子們也隨了“鄧”姓。雖然現(xiàn)在老人的記憶已經(jīng)模糊,但提到抗日,他精神抖擻,語氣鏗鏘有力。“當兵打日本啊,他們把咱們中國占領了。”
92歲的劉乙丑,14歲參加抗日先鋒隊。他的頭上、背上、手臂上多處留有傷疤。“哪次戰(zhàn)斗不是負傷就是犧牲,一個連一百四五十人,能回來四五十就不錯了。但那時候思想簡單,就是把日本鬼子趕出中國!”
93歲的郭德和,16歲加入八路軍,同年參加百團大戰(zhàn)。當年,吃的是帶皮的高粱、大麥,經(jīng)常填不飽肚子;穿的只有一套衣服,時間長了生虱子;打仗不帶被褥,鉆到麥秸垛里睡覺。“雖然很苦,卻是我一生中最富有色彩的一段。”
93歲的楊富余,參加過百團大戰(zhàn),和戰(zhàn)友生擒過鈴木川三郎。他的身上滿是戰(zhàn)爭留下的印記:右眼看不見,右耳聽不見,肚子上還有一塊很大的傷疤。“那會兒日軍有機槍大炮,咱們靠砍刀和手榴彈,但不怕死,誰也不怕死!”
“挺進敵后扎下根,叫鬼子不得安寧”
楊富余又瘦又黑,臉上布滿深深的皺紋,一如他曾經(jīng)歷過的苦難輝煌。這位瘦小的老人一輩子打得最多的就是伏擊戰(zhàn)。
楊富余說,在日偽軍隊里有不少我們的地下黨員,所以知道日本兵要去哪里,去誰家吃飯。“知道日軍要從哪兒過后,我們就在土里埋地雷,石頭里埋石雷,想盡一切辦法打擊侵略者!”
說起當年打伏擊的經(jīng)歷,老人激動地站起身、挽起袖子,比劃著打槍、瞄準、埋地雷的場景。楊富余說,日軍到農(nóng)村弄雞蛋,讓老百姓給他們做飯吃。八路軍就在路上埋地雷,填上土,弄上腳印,日本兵一過,“咣”一下就炸了。
“您一共殺了多少侵華日軍?”記者問。
“哈哈!”楊富余爽朗地笑了,“不知道,哪有數(shù)呢。消滅一個少一個。”
作為民兵隊長,劉乙丑的任務就是帶領隊伍打游擊。日軍前來掃蕩,他們就掩護老百姓撤退;利用地形優(yōu)勢,配合武工隊和區(qū)小隊,用手榴彈炸日軍;破壞敵人的交通、割掉敵人的電線等。
“咱們挺進敵后扎下根,叫鬼子不得安寧。”劉乙丑說,我們夜里出擊,只要鬼子不從炮樓里出來,就把他們的電線割掉,然后再打兩槍,反正不讓他們好受。
“不敢浪費,一個子彈消滅一個敵人”
抗日戰(zhàn)爭時期,共產(chǎn)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挺進敵后建立根據(jù)地,在“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的艱難環(huán)境中,主要靠發(fā)動群眾制造地雷、土槍等簡單武器打游擊戰(zhàn)。
“那會兒可窮、可困難了,吃不上、穿不上。”楊富余反復訴說著抗日戰(zhàn)爭時期條件的艱苦。根據(jù)地的老百姓紡花織布,為八路軍做軍裝、軍鞋。當時武器落后,主要以砍刀、手榴彈為主。“槍不多,有槍也沒有子彈。5升小米才買國民黨一發(fā)子彈。所以打的時候,不敢浪費,一個子彈消滅一個敵人。”
與軍隊相比,民兵條件更加簡陋。劉乙丑說,一支40余人的民兵隊伍中,僅有兩三支槍,其余都是經(jīng)過改裝的獵槍。20步以外看著像槍,實際上是裝著火藥和鐵沙子,打一槍還得往里面裝,有時候五六分鐘還裝不上。
“民兵最好的武器就是手榴彈。”劉乙丑說,他的民兵隊里共有8個爆炸組,每組三人,可當時只有十余個鐵雷,怎么辦?自己想辦法!于是,他們就自己制造石雷。“把石頭中間掏空,裝上炸藥,然后安上拉火炮,老百姓轉(zhuǎn)移后,把石雷擱進門上的門檐里,把繩子掛好,然后關上門,日本兵一推門,石雷掉下來,一下就把他們給炸了。”
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利用這些簡陋的武器裝備,以他們?yōu)榇淼能娒褚揽坑螕魬?zhàn),將侵華日軍埋葬在人民戰(zhàn)爭的汪洋大海。雖然戰(zhàn)爭很殘酷,但這些老人回憶起戎馬歲月,依然充滿自豪和驕傲,他們用生命鑄就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和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