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消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昨日(5月21日)在上海共同見證中俄兩國政府《中俄東線天然氣合作項目備忘錄》、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和俄羅斯天然氣工業(yè)股份公司《中俄東線供氣購銷合同》的簽署。
根據雙方商定,從2018年起,俄羅斯開始通過中俄天然氣管道東線向中國供氣,輸氣量逐年增長,最終達到每年380億立方米,累計30年。但截至記者發(fā)稿,就外界最為關注的價格方面談判結果仍未公布,俄氣公司總裁米勒稱,“這是商業(yè)機密”。而據環(huán)球網轉述俄羅斯媒體報道稱,中國獲得的輸氣價格與俄羅斯與西方國家達成的輸氣價格基本一致。
卓創(chuàng)資訊天然氣分析師王曉坤認為,按照當前雙方協(xié)議的管道氣價格在1.9元~2.4元/立方米附近,跟全國民用氣價格領域相比存在價格倒掛,雖然此次價格尚未公布,但預計不會在此范圍上浮動太大。
據新華社報道,每年380億方進口天然氣資源將進一步滿足我國對于清潔能源的渴求。此次俄羅斯進口天然氣目標市場主要是我國東北、京津冀和長三角地區(qū),并將通過管道聯(lián)網,平衡全國供氣格局。
十年博弈終成正果
十年博弈,終成正果。據俄羅斯天然氣工業(yè)股份公司(Gazprom)總裁阿列克謝·米勒向媒體表示,上述合同價值4000億美元。中石油昨日官方網站亦發(fā)布消息確認了中俄天然氣協(xié)議的簽署。
據中石油稱,合同約定,主供氣源地為俄羅斯東西伯利亞的伊爾庫茨克州科維克金氣田和薩哈共和國恰揚金氣田,俄羅斯天然氣工業(yè)股份公司負責氣田開發(fā)、天然氣處理廠和俄羅斯境內管道的建設。中國石油負責中國境內輸氣管道和儲氣庫等配套設施建設。
中石油同時指出,俄羅斯進口天然氣目標市場主要是我國東北、京津冀和長三角地區(qū)。“2013年中國天然氣消費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占比僅為5.7%,假設如此規(guī)模的天然氣在2013年實現(xiàn)供應,天然氣在一次能源消費中占比將達到8%,有助于優(yōu)化中國能源消費結構,為改善當前大氣環(huán)境將有重要貢獻。”王曉坤認為,從宏觀層面將會極大優(yōu)化中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
他表示,中俄在天然氣領域的合作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個是兩期管道合作,共涉及680億立方米,另一個是在LNG領域,當前與中石油有300萬噸/年的液化天然氣合同,合42億立方米/年。從短期來看,對東北市場影響較大,并利好管道設備企業(yè)及燃氣公司。
“因為當前尚未有長輸管網通至東北地區(qū),東北地區(qū)氣源多來自中石油大連接收站以及西北、東北LNG工廠。而LNG市場價格相對來說較高,此次管線貫通有利于東北地區(qū)油改氣、煤改氣等進程,當地城市燃氣公司將會因此異軍突起。”王曉坤說。
此外,有市場人士擔心,中俄天然氣談判協(xié)議簽訂后,國內方興未艾的頁巖氣市場會受到沖擊。上述市場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雖然頁巖氣價格短期可能會高于進口天然氣價,但隨著未來頁巖氣開發(fā)成本的逐漸降低,從進口天然氣的管道鋪設范圍來看,依然給頁巖氣留下了可以銷售的空間。并且未來國內頁巖氣的商用開發(fā),對降低天然氣進口依賴也是十分有幫助的。
談判分歧主要是價格
一個是潛力最大的天然氣消費市場,一個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氣出口國之一,看似本該最有動力合作的雙方,為何談判如此艱難?
早在上個月,《中國經濟導報》引用中石油海外開發(fā)公司相關人士的話稱,“俄方的報價是12美元/百萬英熱單位,我方的報價是每單位9美元/百萬英熱單位。這是目前中俄天然氣談判唯一的分歧。”報道還稱,普氏能源做過測算,目前上海市普通居民的天然氣零售價格已上調至近15美元/百萬英熱,如果從中國東北向上海輸送天然氣的成本為4美元,那么中國已經準備好接受11美元的到岸價格。這個價格顯然已經很接近俄方的報價。而對于俄方來說,12美元/百萬英熱也并非價格底線。牛津能源研究所的亨德森在今年1月份表示,俄羅斯天然氣工業(yè)股份公司對歐洲客戶的供應價格已降至11美元/百萬英熱,希望通過價格折扣應對挪威等國的競爭。這個價格也與中方能接受的底線不謀而合。
據公開資料顯示,中俄雙方在價格上拉鋸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個是定價方式,俄羅斯期望天然氣價格與原油掛鉤,中方則希望與北美天然氣現(xiàn)貨期貨等掛鉤。
值得關注的是,目前天然氣進口價格一直高于國內銷售價格,進口天然氣業(yè)務價格倒掛,導致相關企業(yè)利潤大幅下滑。
以中石油股份公司2013年報數據為例,2013年公司銷售進口天然氣278.62億立方米,銷售進口LNG73.35億立方米,銷售進口天然氣和LNG總共虧損418.72億元。
俄方可能做出了讓步
盡管中石油方面表示,公司通過積極努力,2013年在進口氣量增加情況下,虧損額與上年基本持平。但這些年,由于中石油建設的LNG接收站大多數時候用于調峰,不得不面臨著進口價格高于國內銷售價格、“越賣越虧”的不利局面,這也是這么多年中方在天然氣價格談判上寸土必爭的主要原因。
截至記者發(fā)稿,官方仍未公布中俄雙方在天然氣價格方面最終的談判結果。但多位業(yè)內人士看來,必定是俄方給予了一定程度的讓步。
“經過十年間國際政治、經濟多方的復雜變換,尤其是中方自身在天然氣能源勘探、規(guī)模使用以及進口的多元化的努力,已經越來越使得中方在這場曠日拉鋸戰(zhàn)中漸獲主動權。”上述油氣市場人士強調。
同時,據中國石油集團公司2013年度報告披露的數據,2013年,國內天然氣表觀消費量1676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3.9%,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天然氣消費國,而其中管輸天然氣和LNG進口量達到530億立方米。隨著進口天然氣的逐年加大,議價權也必將進一步加強。
多數業(yè)內人士指出,受制于烏克蘭事件,俄羅斯歐盟天然氣合作正深度受阻,“2013年整個歐洲的天然氣消費量約為5343億立方米,俄羅斯供應比例約占30%。目前,俄羅斯通往歐洲的天然氣管道主要包括四條線路,按照管道設計能力,過境烏克蘭的天然氣管輸量約占俄羅斯出口歐洲總量的60%。”王曉坤分析,急于將天然氣出口從歐洲轉向亞太地區(qū)的俄羅斯,也可能不得不對中方進一步作出讓步。